
“重新定義腫瘤治療模式”的關鍵人物——夏廷毅的放療人生(上篇)
來源:精放醫療醫學 更新時間:2025-08-15
【最美黨心軍心中國心!謹以此文,獻給火紅的2025,獻給像夏廷毅一樣,執著為人民服務的最美群體。——題記】
①“逆反”不聽安排:
當農民也要高中畢業
“地無三尺平,天無三日晴!”——是早年人們對貴州的大印象。
“人們缺太陽缺營養,長腦子不長個子,很自信有能力,就是不會阿諛奉承。”——是很大一部分貴州人的個性特征。
.jpg)
夏廷毅就生于貴州遵義,這個特征好像專為他量身定制:不長個子、只長腦子、有個性倔脾氣,還有點討人嫌,少年時可比肩哪吒的“叛逆”和“聰慧”。
說他“叛逆”是有據為證:那是1977年春的一個晚上,還差3個月就高中畢業的夏廷毅,突然被父母安排——頂替父親的數學老師崗位去當教師!
當時,高中畢業必須下鄉當知青,然后等待招工機會返城。父親提前退休把工作讓給孩子,這是給“鐵飯碗”,保孩子不下鄉、不受苦,甚至不成為農民的最佳途徑!
哪想,夏廷毅卻一口回絕:“我不要頂替!高中未畢業去當老師,也成不了好老師!”
母親責備說,“父親為你提前辦理了退休,你這孩子怎能這么不懂事!”
夏廷毅斬釘截鐵:“那不是我的人生追求!就算將來當農民,我也必須要高中畢業!”
后來,頂替之事就給了懂事且還在等待招工機會的大哥。
而當時,十里八鄉沒人想到,這個“平時不多言、看似傻乎乎”的夏廷毅,居然這么有“主義”。
當然,“逆反不聽安排”的夏廷毅,高中畢業后就下鄉去當了知青。
②“狀元榜”分配到醫學院:
優秀本色更凸顯
機會總是給有準備和有智慧的人。一聲驚雷,國家恢復高考了。
夏廷毅所讀的遵義鴨溪中學,將十年來的高中畢業生做了一個前40名的高考預估排名——但沒有他的名字。
“我命由我不由天!”——哪想,三個月后的高考放榜,他一鳴驚人!
整個鴨溪考場只有3人考上大學本科——其中,就有夏廷毅!而且他所在的1977級,共150名應屆生,他是唯一的上榜者。
雖然考出了“狀元榜”的高度,但在那個信息資源缺乏的年代,“聰慧青年”也被“見識”卡了脖子。
由于親朋好友皆沒有填報志愿的經驗,自有“主義”的夏廷毅就盯上了上海的學校。其小算盤是,上海有個家庭優渥的表姐,到時候可以去蹭飯。
當年,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三餐不飽,所以夏廷毅有這個想法并不奇怪。
聰慧但從未走出過大山的他,也不敢“奢望”復旦之類的名校,所以他填報了“上海紡織學院”“上海化工學院”“服從分配”三個志愿。
當時,高考多少分,他不知道!當年,所報上海學校不在貴州招生,他也不知道!他唯一知道的是,自己是“服從分配”進了貴陽醫學院。
.jpg)
能考上大學,他雖心底早有乾坤,但能在鴨溪1977級150名應屆生中成為唯一,能在鴨溪十年的高中生中成為上榜的3人之一,他仍無比興奮。
入校后不久,國家教委決定從全國高校選撥4000人直接去國外上大學,條件是高考成績優秀、未婚、應屆高考生。貴陽醫學院共有2個名額,其中就有他。原來,他還不僅僅是鴨溪的“狀元榜”!
雖然后來因1978級全國統考貴州成績不佳而取消了他們出國學習的機會,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學習!
寒窗5載,夏廷毅的優秀本色更凸顯——以“外科第一、內科第二”的年終總考成績+五年綜合前十的總成績,成為貴陽醫學院1982屆畢業的佼佼者。
③“骨頭硬”涼水摧不垮:
挫折讓他更堅強
哪想,聰慧過人取得優異成績后,現實的遭遇和打擊卻一次比一次殘酷!
當年,社會大量需要人才,夏廷毅畢業后的工作分配卻遇上“從哪里來回哪里去”的土政策。
為此,夏廷毅被分配到遵義縣醫院。同屆365名畢業生,僅5人被分配到縣級醫院——這其中就包含以“外科第一、內科第二”的優異成績畢業的他。
無人能體會——他需要多強大的心臟,才能與這份落差抗衡!
更無人能感受——他需要多堅強的意志,才能扛住這份暴擊而屹立不倒!
奇才青年沒因挫折而倒下!到縣醫院后,夏廷毅一邊工作,一邊準備考研。隨之,醫院派其去貴陽醫學院進修病理學,一年后,他順利報考了中國醫科大學的腫瘤病理學研究生。
.jpg)
當時,中國醫科大腫瘤病理學非常有名,進入面試有4人——其中3人來自該校6年制外語班,只有夏廷毅是唯一的5年制、唯一畢業于偏遠學校的外校生,唯一不知導師研究方向的偏遠縣醫院醫生。
夏廷毅再次證明高考“狀元榜”的實力和才氣!
當他心花怒放趕到中國醫科大參加面試后,卻再次遭遇迎面一盆涼水,被告之只能調劑到腫瘤放療專業——當時最冷門的專業。
殘酷打擊再次突如其來,但鴻鵠終有飛天之志!
骨頭硬、脊梁挺的夏廷毅,沒有猶豫就迎難而上,并發誓要把冷門放療“整出精彩”。
當時腫瘤放療專業,冷清得讓人沮喪:夏廷毅從醫學院五年的臨床醫療系畢業,卻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放療。在研究生期間第一次陪著導師去為大學生上放療選修課時,偌大的教室只來了5名學生。在和各專業的研究生一起上基礎課時,因放療專業排名最后,當點名時,每每念到他的名字,還未來得及回應,老師已重重將花名冊闔上。
那一縱即逝的闔聲,就仿佛一條鞭子,狠狠抽打著他對人生對放療的懷疑!而每一鞭子下去,又讓他“躍馬揚鞭”勇往向前……
④“增本事”揚帆遠航:
拿下博士毅然回國
1985年,夏廷毅完成基礎課程后進入臨床,導師高汝貴鏗鏘表示:“放療當下雖是輔助手段,但未來應該是根治癌癥的最好方法!”就是這束光,再次讓他堅定信念要把放療“大放異彩”!
1987年,研究生畢業的夏廷毅,被特招入伍進入空軍總醫院。“當農民也要高中畢業”的叛逆少年,在現實面前不僅沒被一盆盆涼水“擊垮”,反而逆風飛翔來到了北京的空軍總醫院。
下定恒心要把導師描繪的“放療遠景”干成“叱詫風云”事業的夏廷毅,也更加渴求醫學知識的高度、專業技術的深度、國際視野的廣度……工作之余的他,執著給世界名校的放療教授寫信,希望能有機會去國外深造讀博。
“熱忱”一次次石沉大海。偶爾只是一張或直拒或婉拒的紙條。
基因里的不屈品格,總能讓他鍥而不舍,也會讓他撥云見日。
1991年,老天終于“飄來”兩朵祥云:日本兩所大學的放療名師都同意了他的申請。
就這樣,一個既無家庭背景、也無社會資源、更無名師推薦的“孤勇者”,憑著執著,自己創造機會,開啟遠涉重洋科技求索的新征程。
他先師從日本京都大學阿部教授,后又曲折輾轉于日本大學鐮田和田中教授。
.jpg)
他白天臨床跟診,夜晚泡實驗室,全身心投入博士論文撰寫——最后,他以一種特殊的、大多數日本教授都認為“難度極大”的方式,且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學位論文和答辯,成為日本大學放射腫瘤學領域的首位外籍博士。
留在國外,是當時國人最向往,認為最有本事、最有才華的象征!
但他卻與眾不同地用行動證明他的本事和才華在中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