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醫落地蓉城,兩年“醫核裂變” ——中核名醫(夏廷毅)精準放療中心兩周年紀實報道
來源:精放醫療醫學 更新時間:2025-08-19
2023年7月,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核醫療創新發展部署,讓國家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,中核集團中核醫療柔性引進“首屆國之名醫”夏廷毅領銜的國家級放療團隊,在成醫附二院•416醫院共建中核名醫(夏廷毅)精放中心。
.jpg)
.jpg)
.jpg)
中心成立之初,當夏廷毅描繪打造國內一流放療中心的藍圖時,期待與質疑并存:“一個北京專家,真能在西南掀起風浪?”
兩年時光流轉,答案如“核裂變”般震撼人心:
—— 28個省市的患者穿破疆域而來。
—— 40余種腫瘤患者選擇來此治療。
……
這些逆向西行的患者,只為尋找一位醫生、一項技術、一線生機,這并非重述神話“西游記”,而是一場由頂尖名醫領航、以創新科技為引擎、重塑癌癥治療版圖的“西行傳奇”。
舍近求遠•為求方法
冰冷的數字背后是創新技術、方案和與人不同的絕技——中心兩年累計收治放療患者1694人,其中第一年放療病人就達776人,較之前一年515人增長51%;夏廷毅教授特需門診及專家直診患者累計1112人,腫瘤科門診量從之前的6653人次/年躍升至9447人次/年,增幅42%。
螺旋斷層調強放療(TOMO)治療量從共建前年260例躍升至474例,年增幅82%。容積調強放療(VitalBeam)治療量從共建前年372例躍升至571例,年增幅53%。高達70%的患者采用了非常規的劑量模式,TOMO放療的中位次數從30次降至12.8次,降幅為50%……這看似簡單的數字變化,實則是無數心跳在絕望邊緣被科技之光重新喚醒的磅礴回響!
兩年來,夏教授敢為人先,勇于擔當,用精湛技術和先進治癌理念打破常規、挑戰指南,為病人提供著“不一樣”的解決問題方法——而這方法擁有穿透地域界限的魔力,中心患者來源省外占比從3%飆升至25%,28個省市的患者跨越山河而來,其中不乏從醫療資源富集的北上廣“逆向西行”者。
.jpg)
為免受手術創傷之不適或風險,眾多早期肺癌患者奔赴成都,李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被確診早期肺癌的他在手術臺上掙扎三小時后憤然逃離,最后選擇了夏教授無創的放射外科治療。
胸腺瘤患者蘭婆婆,家住醫療資源全國第一的北京,為了治病“倒反天罡”往成都跑,只因夏教授才能讓她免挨一刀,輕松完成“旅行式”治療。
腎腫瘤患者胡女士求醫遍訪西南,得到的方案都是:切腎!唯有夏教授給出不同答案:不用切腎亦可治瘤。
來自醫療資源富集區廣東的黃女士,身患結腸癌并多發轉移,被判僅剩三個月生命,她孤注一擲赴蓉,夏教授的方案成了最后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陜西的胰腺癌患者邱婆婆,作為之前夏教授方案的受益者,為求生機再次追尋來到成都。
而像邱婆婆一樣的病人還有很多,夏教授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。如今,中心每周都有不少外省病人,他們帶著希望而來,只為尋求“不一樣”的治病之法。
不求大廟•為求活法
在這里,治療的核心不是遵循殘酷的指南共識,而是追求個體生命的尊嚴與生活質量。厚厚的病歷檔案,無聲訴說著40余種癌癥被精準“狙擊”的故事。在收治的478例肺癌患者中,早期肺癌占比達16%,這一比例放眼到全國放療中心也實屬亮眼。
逃離手術臺的李先生,兩年后指著CT片上腫瘤消失的空白處激動不已:“我很慶幸當初的選擇,夏教授不僅治愈了我,更讓我活得健康,如今日行2萬多步!”
.jpg)
北京的蘭婆婆,沒有選近在咫尺的“大廟”,最后在夏教授顛覆性的放射外科治療下,免于開刀之苦,一年后腫瘤明顯縮小,身體沒有任何影響。
而腎腫瘤患者胡女士在夏教授打破桎梏的創新放療方案中,既控制了腫瘤且保住了腎臟,身心俱安。
.jpg)
被判“只能活三個月”的黃女士,在接受夏教授團隊精準放療結合免疫治療的方案后,轉移灶明顯縮小,結腸癌原發灶成功進行了根治手術,如今生命之火依然旺盛。
.jpg)
胰腺癌患者邱婆婆,在成都一邊治療一邊旅游,再次受益于夏教授的方案,高質量生活得以延續。
.jpg)
還有一些危重的患者,在“大廟”都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慕名而來,卻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結果。
鼻咽腺樣囊性癌患者劉女士,為治病走了西南片區無數大醫院,被醫生告知按“診療指南”需接受30次放療,且常規劑量是“治不好的”。而在夏教授這里,她的放療次數僅需要20次,在高劑量的精準放療下,在別處被認為“治不好的”超級難題迎刃而解。
.jpg)
喉癌患者班先生,在河北、北京、天津的知名醫院經歷三次手術,不僅失去聲帶功能且癌細胞復發,命懸一線,在成都來接受夏教授方案后,失聲的喉嚨竟重新共振出清晰的音節。
面對縱膈巨大卵黃囊腫瘤,手術是指南共識上的唯一方法,而夏教授為了病人敢于打破常規創新方案,最終年輕患者張先生絕境逢生,如今高質量生存。
……
.jpg)
每個案例都代表一個生命的故事,這些病人不愿接受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或器官缺失的“指南”方案,而要追求能給“不一樣”活法的創新方案:不僅可保命,還能保器官、保功能、保生活質量!
病人云集•為求道法
兩年,700多個日夜,這場醫療奇跡是如何煉成的?人們不禁要問:夏廷毅教授究竟施了什么“魔法”,能讓一家普通的三甲醫院實現如此驚人的裂變?
答案在于醫者仁心、大醫擔當,為病人行醫講道。
入蓉伊始,夏廷毅旗幟鮮明的成立放射腫瘤科,不僅在醫院及科室明確了放療的核心地位,更是在西南片區樹起了一面放射外科的大旗。同時,他著力打造“專科專病專治”的優勢品牌特色,以放射外科為主導,推廣無創治癌理念,推行精準放療技術,為416醫院注入創新發展的核動能。
“有病理治療有理,沒有病理不治療有罪!”——夏廷毅這句振聾發聵的宣言,直刺“無病理不治癌”的醫療倫理痛點。在患者臨床診療癌癥取病理風險極高甚至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,夏教授團隊在嚴謹的多學科會診和充分知情同意后,果斷讓病人接受放療,救病人于絕境之中。
.jpg)
當病人選擇TOMO治療,卻因受限于醫保政策時(四川TOMO放療常規劑量分割不作醫保),夏教授利用技術優勢,創建高劑量、短療程放射外科(SBRT)治療模式,既提高了療效,又縮短了放療療程,降低了治療的費用,還能符合醫保規定讓病人獲得醫保,真正為病人“治了病又省了錢”。
.jpg)
這些“不一樣”的行醫之道,既是為病人所為,也是對陳舊規定的大膽突破,更體現其醫療核心哲學思維——病人的生存獲益高于一切。
醫核裂變·病人受益
中核名醫(夏廷毅)精放中心的兩年實踐,貢獻遠超越一個科室的成長:它破解地域壁壘,讓頂尖腫瘤診療技術扎根成都,使西南地區患者實現“病有良醫近可及”;而省外患者就醫數量的飛躍,也是優質醫療資源真正“流動”起來的最佳注腳,顯著增強了416醫院及西南地區的腫瘤綜合診療實力。
.jpg)
技術創新是破局的關鍵!早在10多年前,夏廷毅團隊治療局限性腎癌5年生存率就達81%,遙遙領先于美國ASTRO大會去年提出的“腎癌放療復興”理念。其團隊采用放射外科治療局限性胰腺癌的臨床成果,更領先世界頂級期刊《JAMA Oncology》宣告“放療可根治胰腺癌”論斷近20年。
近期,歐洲放射治療與腫瘤學會(ESTRO)發布最新宣言:明確倡議重新定義放射腫瘤學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核心地位。而我國放射腫瘤學臨床學科地位的確立,先進放療技術的臨床廣泛應用,放療聯合化療、手術、靶向藥物以及免疫藥物在早、中、晚期癌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臨床事實,以及夏廷毅團隊給416醫院帶來的“醫核裂變”已足以證明我國放射腫瘤學在腫瘤綜合診療中的核心地位已經來臨。
結語
醫核裂變,病人受益。站在兩周年的新起點,這場以醫者仁心為燃料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“醫核裂變”,正積蓄著更磅礴的核能,它將以更溫暖、更精準、更普惠的能量,穿透地域和觀念的阻隔,喚醒更多人群的心靈,為在癌癥陰影中跋涉的生命,點燃希望,照亮重生之路。